癔症多发病于16~30岁之间,女多于男。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。惊恐,被侮辱,委屈,不如意以及亲人的远离等较强烈的精神创伤,往往是癔症次发病的诱因。至于以后的发病,不一定都有很强烈的精神因素。也可能由于与精神创伤有联系的事件,或在与次起病相类似的情景下产生联想而突然发病。现在都市里的癔症患者有所增加,这与人们接受不良刺激的机会增多有关。其实癔症就是歇斯底里,它与当事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不良刺激造成的暗示有关。怎样远离癔症? 有一个患者,她在不了解白内障的情况下,单纯因为“白内障可能造成失明”而紧张恐惧,不断暗示自己“我快要失明了”,结果,她就看不见了。癔症患者没有器质上的病变。虽然他们真的出现了症状,可是检查仍会显示他们一切正常。但癔症患者不是说谎,因为他们真的感觉如此;也不是精神病患者,因为他们思维清晰、逻辑正常。虽然在某种情况之下,癔症也可能出现有幻觉、妄想的表现,但这和精神分裂症还是有很大区别。
癔症患者是有其性格特征的。比如,容易出现癔症的人,往往情感极不稳定,而且胜过理智;自我为,喜受到人的注意;幻想丰富,言行夸张;暗示性高。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讨厌,比如有的女性,因为情感丰富,表达欲强,所以很讨人喜欢。但是,在受到巨大刺激和打击时,这类人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、自己的想象,给自己增加强烈的暗示,导致癔症发作。而现代社会信息繁杂,同时人们竞争激烈紧张,接受不良刺激、遭遇不良影响的机会的确在上升。
怎样远离癔症?由于癔症与不良暗示有关,所以它还有个特点——“越关注越发病,越关注越加重”。病人发病通常是自己的想象,别人的关心等于向他强调,“你病得很重”,让他把自己的想象夸大;另一方面,一些患者发病是因为遭遇打击,比如有些小孩癔病发作是因为父母吵架离异,而父母在他发病后停止吵架来关心他,这满足了他心底深处的要求,所以他会潜意识拒绝。因此,对于因为暗示而发病的癔症患者,暗示也是的治疗方法。
而本身具有癔症性格特点的人,遇事要告诉自己“要坚强,不要怕”,可以减少癔症的发生几率。